close
2002年初,終於結束對岸的台勞生活,返回台南鄉下定居。

剛回來的那一陣子,從燒肉飯吃到卦包,從小卷米粉吃到蝦仁肉圓,從生炒鱔魚吃到米糕四神湯,我幾乎吃遍府城的大街小巷,禁錮許久的欲念和渴望,總算得到些許舒解和滿足。

但是,不知怎地,老是覺得少了些什麼,不過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
直到某個夏日黃昏,最新一期 生活美食作家Yilan 的電子報飛鴿至我的信箱,才剛輕敲了兩下滑鼠,鍋燒意麵的圖片已經飄入眼簾,蹬地直達心坎深處的某個角落。

Yilan 的文字功力深厚,描述起家鄉的好味道時,總是叫人坐立不安。於是,索性電腦一關,欸,上街嘍!

蘇媽媽果真是好手藝,青綠的蔥花鋪在那猶是半熟的蛋黃上,輕輕攪動,那一抹鵝黃便化入湯中,看似清淡卻是入口鮮郁的高湯,香又帶Q勁的細麵條,以筷子和湯匙略為把鍋內的湯汁和麵條拌了拌,冉冉而起的煙氣迷漫了我的眼睛,還未大口吃食,我已經感動的想掉淚。

沒錯,誠如 Yilan 所言,對台南人來說,鍋燒意麵是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頁。這些年在外奔波,心裡想著念著,怎麼也記不起卻又老是覺得缺少的一點什麼,原來就是這個鍋燒意麵的思念滋味。

尤其對我這個非正統的台南人,鍋燒意麵更是我的童年回憶裡,美妙的那一章。

我是個鄉下小孩,每逢年節,爸媽總會帶著我們,一家人擠進計程車,一路搖晃到台南市區。

當時最大最熱鬧的地方是現今的民族路與公園路口的遠東百貨,雖說是添購過節物資,不過,『只是逛逛』的比率往往大過於實際的消費行為。那個年代的百貨公司沒有『美食街』這類的地方,頂多就是賣霜淇淋和爆米花,或者是樓頂金光閃閃的鑽石樓。當然,帶著四個又吵又愛哭小孩,我爸媽通常是往大門口一站,指著馬路對面的騎樓攤販,故作徵詢實則早已決定的說:去那兒吃飯吧?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媽總是選擇騎樓下的鍋燒意麵。女生一向是跟在媽媽身邊,小孩胃口小,常常是姐妹倆分食一碗。上了中學後,有時和表姐妹或是同學搭著公車進城,一路暈頭轉向,下了車卻也只想著一碗熱騰騰的鍋燒意麵。常常是逛了大半天之後,累了倦了睏了,也總要來這麼一碗,才甘願忍著一路顛簸返家。


雖說府城街頭無論是泡沫紅茶店或是冰果室,更甚者簡餐咖啡廳,隨處可見鍋燒意麵的身影,不過,我自己還是特別鍾愛這個曾經繁華一時的民族路騎樓小攤。

前一陣子,特意帶著朋友小K 去嚐嚐我的童年回憶。




疊高的黃澄澄雞蛋意麵和輕盈的雙耳鋁鍋,一切都沒變,只是似乎多添了人手。老闆娘熟捻的將高湯舀入雪平鍋內,大火呼呼呼的加熱湯底,依序放入魚板炸蝦魚塊和小白菜,鍋上正強強滾著,老闆娘迅速地往前抓起一餅意麵丟入,打個鮮蛋在上,略滾後熄火,手腳俐落地倒入小鋁鍋裡,灑上一把蔥花,笑盈盈的端上桌。

那股熟悉的香味和熱氣倏地在面前飄散開來,小心的撥弄柔嫩恰到好處的蛋黃,配上一口熱湯,呵呵~~

我總是喜歡灑上少許七味粉,稍稍拌過之後,就一口麵條一口湯的開始唏哩呼嚕了起來。大約吃了半小鍋的進度後,便會停下來喘口氣 (熱呀!),接著開始吃鍋中的配料。

吃遍各處鍋燒意麵,最痛恨用花枝魚丸蛤蜊或蟹味棒之類的來敷衍配料,想來也是因為從小就在這個攤子被養刁胃口的緣故。這裡的配料,用的可是自家純手工處理的炸蝦和炸魚塊哩。

裹著麵粉炸過的蝦子,在湯中浸泡過後,外皮已經軟爛,卻飽吸湯汁的鮮味,我總喜歡啃咬著那刻意帶殼的蝦尾巴,彷若有淡淡蝦味先的味道呢。說到炸魚塊,傳聞中的台南人餐餐不離魚,連個街頭小吃也如此,非得放上兩小塊,算是略表心意呢。

就著最後的幾口麵和湯汁,快快殺個片甲不留。

隔壁桌是兩位日本人,咕嚕咕嚕的聊上兩句,又呼嚕呼嚕的湯麵入口,那般尋常安適的模樣,猜想大約也是常客吧。

我和小K 歡喜的起身,挺著撐飽的肚子,愉快的步出小店。冬日午后的陽光暖暖,心中漾著說不出的滿足和感動,原來,雖是四處來去,我的心底深處,永遠有這麼一個缺口,保留給屬於童年時光,那溫暖而思念的滋味。

( 本文 刊於 2/12, 2004 聯合報繽紛版 )

** 民族路這家鍋燒意麵搬家了,依然在民族路,並且非常靠近赤崁樓,新地址是: 台南市民族路二段80號之2   電話 : 06-2227654   (每週二公休)

** Yilan 的好文: http://yilan.url.com.tw/gourmet/gourmet-020702.htm

** 圖片效果不太好,請忍耐著看... 興沖沖的跑去想補拍個照片,打開相機時,才發現電池快用完了,急忙快手按下幾張,效果可想而知,唉~~ 烏龍安就是烏龍安 ~~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chhe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